2020新疆军队文职专业科目备考:外科护理学考点10(护理学)
肿瘤病人的护理
考点1 肿瘤的病理分类
1.良性肿瘤良性肿瘤一般称为“瘤”,无浸润和转移能力。良性肿瘤通常有包膜或边界清楚,呈膨胀性生长,生长速度较缓慢。肿瘤细胞分化成熟,组织和细胞形态变异较小,少有核分裂象。彻底切除后少有复发。除位于重要部位(颅内、纵隔内)者外,对机体危害小。
2.恶性肿瘤来源于上皮组织者称为“癌”;来源于间叶组织者称为“肉瘤”;胚胎性肿瘤常称为母细胞瘤。少数恶性肿瘤仍沿用传统名称,称为“病”、“瘤”,如白血病、恶性淋巴瘤等。恶性肿瘤具有浸润和转移能力,通常无包膜,呈浸润性生长,边界不清楚,生长速度快。肿瘤细胞分化不成熟,有不同程度的异型性,对机体危害大;患者常因复发、转移而导致死亡。
3.交界性肿瘤少数肿瘤形态上属于良性,但浸润性生长,切除后易复发,甚至出现转移,在生物学行为上介于良性肿瘤与恶性肿瘤之间,称为交界性肿瘤,如包膜不完整的纤维瘤、黏膜乳头状瘤等。有些良性肿瘤,由于生长部位与器官特性导致恶性后果,如良性肿瘤伴颅内高压、肾上腺髓质肿瘤伴恶性高血压等。
考点2 恶性肿瘤的病理及治疗原则
(一)病理
1.恶性肿瘤的发生发展可分为癌前期、原位癌及浸润癌三个阶段。癌前期表现为上皮增生明显,伴有不典型增生;原位癌通常指癌变细胞限于上皮层、未突破基底膜的早期癌;浸润癌指原位癌突破基底膜向周围组织浸润、发展,破坏周围组织的正常结构。
2.肿瘤细胞的分化包括高分化、中分化和低分化(或未分化)三类。高分化细胞接近正常,恶性程度低;未分化细胞核分裂较多,恶性程度高,预后差;中分化的恶性程度介于两者之间。
3.肿瘤的分期恶性肿瘤的临床分期有助于制定合理的治疗方案、正确评价治疗效果、判断预后。目前临床较常用的为国际抗癌联盟(UICC)提出的TNM分期法,其中T代表原发肿瘤、N代表区域淋巴结、M代表远处转移。
(二)治疗原则
1.手术治疗手术切除恶性肿瘤是最有效的治疗方法。
2.化学药物治疗 化疗是一种全身性的治疗,在预防及消除肿瘤远处转移等方面优于手术和放疗,适用于大多数中、晚期肿瘤。根据药物的作用原理分为细胞毒素类(如烷化剂类的氮芥、环磷酰胺、白消安等)、抗代谢类(如氟尿嘧啶、甲氨蝶呤、阿糖胞苷等)、抗生素类(如放线菌素D、丝裂霉素、阿霉素等)、生物碱类(如长春新碱、喜树碱、高三尖杉酯碱等)、激素类(如他莫昔芬、己烯雌酚、黄体酮、睾酮、甲状腺素、地塞米松等)及其他(如羟基脲、顺铂)等6类。化疗药物除对肿瘤细胞起杀灭或抑制作用外,对正常细胞,尤其对增殖期的正常细胞也有一定影响,所以用药后可出现各种不良反应,常见的全身反应有骨髓抑制、消化道反应、毛发脱落、血尿及免疫功能降低等。
3.放射治疗 放疗包括体外放射和体内放射2种形式,为肿瘤的局部治疗。放疗的不良反应最常见的是骨髓抑制、皮肤黏膜损害及胃肠道反应、疲劳,还有脱发等其他不良反应。肿瘤对放射线的敏感度,直接影响放疗的效果:造血系统肿瘤、性腺肿瘤、淋巴肉瘤、霍奇金病、小脑髓母细胞瘤、多发骨髓瘤,对放射线敏感;鼻咽癌、食管癌、乳腺癌、肺癌、皮肤癌等,对放射线中度敏感;胃癌、大肠癌、软组织肉瘤等对放射线敏感性差。
4.生物治疗 包括免疫治疗和基因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