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备考技巧

首页 > 军队文职招录考试 > 备考技巧

2020新疆军队文职专业科目备考:世界现代史(历史学)

未知 | 2020-05-24 16:02

收藏

  2020新疆军队文职专业科目备考:世界现代史(历史学)

  一、列宁关于资本主义经济政治发展不平衡规律学说的理论与实践

  (一)布尔什维克党:1903年俄国社会民主工党第二次代表大会上,一个新型的无产阶级政党一一布尔什维克党宣告诞生。布尔什维克党的建立是俄国工人运动史上的重大转折点,推动了俄国革命运动的发展,它不但对俄国革命历史的进程而且对后来的整个国际共运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二)列宁主义诞生:列宁主义是帝国主义和无产阶级革命时代的马克思主义。是革命伟大导师列宁同志在领导俄国革命的实践中,坚持马克思主义和新的历史时代的无产阶级革命运动相结合,深入研究了资本主义发展到帝国主义阶段的规律,总结了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阶级斗争的新经验,概括了20世纪初期社会科学、自然科学发展的最新成果,创造性地运用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从而使马克思主义理论达到了一个新阶段,即列宁主义阶段。

  (三)1905年革命:俄国1905年革命是指于1905至1907年间,发生于当时的俄罗斯帝国境内,一连串范围广泛,以反政府为目的,又或没有目标的社会动乱事件,诸如恐怖袭击、罢工、农民抗争、暴动等,导致尼古拉二世政府于1906年制定等同于宪法的基本法、成立国家杜马立法议会与施行多党制。

  (四)列宁关于资本主义经济政治发展不平衡规律学说:列宁根据帝国主义时代各资本主义列强的实际情况,把马克思、恩格斯关于资本主义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的思想,概括为不平衡规律,并据此得出了帝国主义时代无产阶级革命绝不会在所有国家同时爆发并取得胜利的结论。

  二、“亚洲的觉醒”

  (一)亚洲觉醒的表现形式:19世纪末20世纪初,亚洲各国的民族危机进一步加深,亚洲觉醒,人民掀起了反帝反封建的新高潮。以资产阶级改革和革命为主体,也包括旧式农民起义。20世纪初的民族解放运动。

  (二)亚洲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中国的辛亥革命、伊朗革命和土耳其革命等

  (三)伊朗革命: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由开明士绅、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和上层僧侣发动的君主立宪活动加强。在俄国1905年革命影响下,同年12月德黑兰、设拉子等城市爆发了由僧侣领导的大规模示威游行和罢工。群众要求召开议会,制定宪法,斗争持续8个月。

  (四)中国辛亥革命:指发生于中国农历辛亥年(清宣统三年),即公元1911年至1912年初,旨在推翻清朝专制帝制、建立共和政体的全国性革命。

  (五)青年土耳其革命:1908~1909年青年土耳其党人发动并领导的以反对阿卜杜勒哈米德二世封建专制统治制度,实行君主立宪制为主要目标的资产阶级革命。

  三、第一次世界大战与凡尔赛——华盛顿体系

  (一)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的根源:帝国主义国家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

  (二)一战对各主要参战国的巨大影响:第一次世界大战给人类带来空前的浩劫,给参战各国带来巨大的灾难。严重削弱了帝国主义的力量。造成严重经济损失。另一方面,战争促进了亚非民族独立国家的形成和殖民地人民的觉醒。

  (三)凡尔赛一华盛顿体系的确立及影响:在第一次帝国主义大战以后,是第一次世界大战战胜国主要是英国、法国、美国和日本建立的一种新的国际关系制度。帝国主义在全球范围内对一战后列强关系的调整和对世界秩序的重新安排,它构成了帝国主义国际关系的新格局。即凡尔赛一华盛顿体系。其实是一战后对于世界格局的重新安排,是战胜国对战败国遗产的重新分赃。是对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的重新奴役。

  四、俄国十月革命

  (俄国十月革命(又称红十月、十月起义、彼得格勒武装起义或布尔什维克革命),内战获胜的红军一方称为"伟大的十月社会主义革命",俄国工人阶级在布尔什维克党领导下联合贫农所完成的伟大的社会主义革命。

  五、资本主义经济危机及其主要资本主义国家

  经济危机通常指经济发展过程中周期性爆发的社会经济的大混乱。表现是:大量商品卖不出去,大量生产资料被闲置,大批生产企业、商店、银行破产,大批工人失业,生产迅速下降,信用关系破坏,整个社会生活陷入混乱。经济危机的实质是产能过剩。在简单商品经济时期就已经存在经济危机的可能,但这仅仅一种可能,经济危机并没有变为现实。再生产的周期性。主要资本主义国家有:美国,英国,法国等。

  六、第二次世界大战及其影响

  (一)第二次世界大战在东方爆发的标志:卢沟桥事变。

  (二)第二次世界大战在西方爆发的标志:德国进攻波兰。

  (三)中国人民全面抗战:中华民族全民族抗战开始的标志是卢沟桥事变。

  (四)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的地位与作用:中国抗日战争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东方主战场。

  (五)二战对世界历史发展的重要影响:影响了世界政治格局,二战后雅尔塔体系下的两极格局形成;影响了世界经济格局,美国通过建立布雷顿森林体系将世界经济掌控在手中,后来欧洲和日本的复兴又形成了资本主义世界美日欧三足鼎立的格局。

  七、20世纪的科学技术和文化

  (一)20世纪科学与技术的巨大成就:相对论,量子力学,电子计算机与网络技术,核能与核技术,航天与空间技术,激光技术,生物工程技术等等。

  (二)科学技术的新成就对人类社会发展的影响深远:推动了社会生产力空前发展;引起世界经济结构的变化,推动了世界经济格局的多极化;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促进了人类社会价值观念的转变。

  (三)第三次技术革命:20世纪四五十年代,以原子能技术、航天技术、电子计算机技术的应用为代表,还包括人工合成材料、分子生物学和遗传工程等高新技术。

  (四)中国科教兴国战略对国家富强、民族振兴的作用:科教兴国战略坚持教育为本,把科技和教育摆在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位置,增强国家的科技实力及向现实生产力转化的能力,提高全民族的科技文化素质,把经济建设转移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来,促进国家的繁荣富强、民族振兴。

  八、两大阵营的对峙与战后国际关系

  (一)两大阵营对峙格局: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随着世界战略格局雅尔塔体系的确立,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同美国为首的西方资本主义阵营处于冷战的对峙状态。

  (二)“冷战”的开始:1947年3月12日,美国杜鲁门主义,标志着冷战开始。

  (三)冷战对战后国际关系史发展的深刻影响:冷战给美苏双方以及东西方之间带来了长期的对峙和对抗阻碍了全球一体化发展,也造成了德国、朝鲜、中国等的分裂,并引发局部战争。在冷战大环境下,因美苏双方势均力敌,所以两方都在极力地避免战争,所以在近半个世纪内避免了新的大规模战争。面对两极格局对峙局面,亚、非、拉发展中国家组成不结盟运动,逐步发展壮大,第三世界由此崛起。促进了世界格局多极化的形成,

  九、两极世界的结束和国际关系的加速演变

  第三世界崛起与两大阵营分化:东欧剧变、苏联解体和世界两极格局彻底结束;中国的改革开放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跨世纪发展;欧美与日本等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发展与调整;亚非拉地区国家的局势与发展;当今世界政治格局的演变趋势(缓和与紧张、和平与动荡并存);“全球问题”的挑战。

分享到

微信咨询

微信中长按识别二维码 咨询客服

全部资讯

copyright ©2006-2020 华图教育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