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新疆军队文职专业科目备考:德国古典哲学2(哲学)
第二节 绝对唯心论
费希特(1762-1814)出身于贫苦的手工业者家庭,其主要哲学著作有《全部知识学基础》、《知识学导言》、《伦理学体系》、《论学者的使命》、《人的使命》等。
自我与非我的关系费希特在“合题”中首先考察了自我和非我在理论理性中的关系。在这里,自我要受到非我的限制,但这种限制不是别的,正是自我自己主动设定起来的,或者说,它主动设定了自己的被动性,所以“自我设定非我限制它自己”这个命题是自相矛盾的,因而是对立面的能动的综合。
谢林主要著作有《导向自然哲学的诸理念》、《自然哲学初稿》、《先验唯心论体系》、《艺术哲学》等,以及后期由他人出版的《神话哲学》和《启示哲学》。
自然哲学
“冥顽化的理智”谢林认为自然界是绝对精神由于其无意识的欲望活动而从自身中分化出来的,它最初是一种不成熟的、未苏醒的理智,但已具有了内在的目的性。经过电学、磁学、化学作用到有机作用,自然界才越来越明确地表现出机械性和目的性的统一;又经过从矿物、植物、动物到人的发展,自然界在人身上达到了自我意识,自然必然性最终被消解为自由的理智。由于精神的东西只能认识精神的东西,人对无意识对象(客体)的认识反过来证明了那个对象原来就是无意识的精神,或“冥顽化的理智”,自然界原先被认为不可认识的物质性就消失了。
先验哲学
谢林把自己的先验哲学称作“先验唯心论”,即要研究自我意识从自身中 创造出客观性来的历史。这一过程分为三个阶段,即认识、实践和艺术。
自由与历史规律实践哲学的开端就是人的自由,从此展开了人类社会历史的领域,整个人类历史无非是人的自由从萌生到发展最后与必然达到同一的过程。在这个过程的开始,这种自由只能是“任意性”。到了封建时代即从罗马帝国到他所处的时代,人的自由受到自然必然性的强制。最后是从谢林的时代开始的未来时代,人类在相互关系的无穷的偶然性中开始意识到了背后起支配作用的必然性,并使这种必然性上升到了自由的必然性。
法哲学这种法制状态既然有规律可寻,它就不再是属于单纯“实践哲学”的,而是属于一种更高层次上的“理论哲学”即法哲学了。但真正要达到主客体浑然一体的“无差别的同一性”还得靠艺术直观,这就是艺术哲学所要研究的。
理智直观纵观整个历史,人总是自由地行动,但又总是受到必然性的支配,这一矛盾过程本身使得自由与必然逐渐接近和融合,显露出背后起作用的“天意”,即表明这个过程内在地起作用的根源和本质无非是那个神秘的“绝对同一”。
对费希特的批判和“绝对同一性”的提出
主体和客体的绝对同一他认为费希特的自我不可能作为哲学的出发点,因为它最终将导致唯我论,不能解释真理和谬误。为此他引入了斯宾诺莎哲学,主张真理只能是观念与对象的符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