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新疆军队文职专业科目备考:白细胞减少和粒细胞缺乏症(临床医学)
白细胞减少和粒细胞缺乏症
一、粒细胞的生成和分布
二、白细胞减少症及粒细胞缺乏症的发病机制
三、骨髓粒细胞储备能力测定
四、定义
五、病因
白细胞减少症和(或)粒细胞减少症原发者(原因不明)少见,多为继发性。常见的发病机制为:
①粒细胞生成减少如感染、电离辐射、肿瘤骨髓转移、恶性血液系统疾病、抗肿瘤或其他药物影响等;
②粒细胞成熟障碍见于巨幼细胞性贫血、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等;
③粒细胞破坏增多如脾亢、感染、炎症或免疫异常;
④粒细胞分布异常循环池内的粒细胞迁移至边缘池,可造成假性粒细胞减少,外周血粒细胞计数减少,注射肾上腺激素后,粒细胞从边缘池进入循环池,计数恢复正常。
六、临床表现
七、实验室检查
八、诊断与鉴别诊断
九、预防和治疗
1.去除病因
尽可能去除一切可能导致白细胞和粒细胞减少的因素;治疗原发病,如脾亢患者可考虑切牌。
2.长期随访
血象稳定且无感染发生者,一般不需要治疗。
3.抗生素的用法
中性粒细胞减少的主要表现是感染,但感染发生的危险度与中性粒细胞减少的程度呈负相关,应注意保持口腔、牙龈和皮肤的卫生以减少反复感染,但一般不主张预防性使用抗生素。如发生感染,在进行病原学检查后立即给经验性广谱抗生素治疗,并根据病原学检查结果和药敏试验调整抗生素。
4.集落刺激因子
是迄今疗效最为肯定的升粒细胞药物,主要有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CSF)和粒/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M-CSF)。
5.其他刺激白细胞生长的药物
该类药物种类很多,包括维生素B4、B6、利血生、氨肽素、鲨肝醇、肌苷(均按常规剂量用药)及碳酸锂等,但均缺乏肯定和持久的疗效。
6.免疫抑制剂
确诊为免疫性粒细胞减少者或细胞毒T细胞介导的骨髓衰竭患者,可用糖皮质激素、硫唑嘌呤、环磷酰胺、大剂量丙种球蛋白等。
7.粒细胞输注
一般不用做预防性输注,在下列三种情况同时存在时可应用:粒细胞缺乏(<0.5×109/L);伴有严重感染;高级抗生素治疗48小时无效。
8.造血干细胞移植
由于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的治疗相关死亡率高,应权衡利弊,掌握好适应证,病情严重者才考虑选用。